案例简介:
今年8月,康女士接到一个陌生电话,对方自称是某保险公司客服。对方告诉康女士,她在微信中购买了一份“百万医疗保险”即将到期,如不取消,每月将扣除数千元费用。康女士开始时表示没有购买过百万医疗保险,但与对方核对信息确实是正确的,便相信了对方的说辞。经考虑后觉得不划算,便根据对方引导取消“百万医疗保险”业务,办理退保手续。“客服”告诉康女生,先在手机上下载视频共享软件,之后通过该软件视频连线教她如何操作关闭,通过视频会议软件的“屏幕共享”康女生按对方要求操作,进行身份验证、转到安全账户,等发现自己银行卡内的钱先后被转出7万余元,这才意识到被骗,立马拨打报警电话。
常见套路:
1. 冒充客服来电:通过非法渠道获取受害者信息并致电,谎称自己是微信、支付宝、银行、保险、商家等“客服”人员,声称购买商品时点击了“百万医疗保险”需要取消,或者“百万医疗保险”服务已到期,需要续保,引导进行退保。
2. 引起恐慌:骗子通过非法手段获取受害人购买保险信息,冒充保险公司或银行客服拨打受害人电话,谎称受害人已经开通“百万医疗保险”,如不退订每月要扣费数千元,影响征信,引发受害人恐慌。
3. 下载屏幕共享软件:受害人提出退订要求后,骗子告诉受害人需在线远程指导退订,可以将微信、支付宝绑定的银行卡中的存款转出,同时引导受害人下载屏幕共享软件。
4. 转走资金:利用屏幕共享软件,诱导受害人加入视频会议并打开“屏幕共享”功能,诱骗受害人将存款转至“安全账户”,或者窃取受害人银行卡号、短信验证码等信息,将受害人卡中资金转走。
风险提示:
1. 接到自称保险公司、银行或网站客服来电,不要盲目轻信,应当第一时间通过官方途径向保险公司或监管部门核实并反映情况,务必多方核实确认;金融保险机构官方服务电话号码是以95开头的5位短号码(根据呼叫中心所在地,前面会加区号)。官方短信服务号通常会包含前述5位短号码,并使用对应金融保险机构官方签名。
2. 警惕称如不退订、取消“保险”“VIP会员”等业务,否则将自动扣款的欺骗。客户购买保险后,可以通过公司官网或官方公众号查询保单信息或联系客服进行咨询。如在泰康在线购买的产品,公司会通过泰康在线开头的短信告知客户购买的产品、保单号、生效日期以及泰康在线官方服务热线信息。
3. 客户拨打公司官方服务热线后,工作人员会主动报读公司名称及工号。若涉及保单查询或业务办理,工作人员仅会询问【客户姓名+身份证号】或【保费+保额】或【保单号】三选一进行投保人本人身份验证。
4. 工作人员不会询问涉及保单服务之外的信息,尤其不会向消费者索要个人敏感信息,如银行账号、验证码等。如果来电人员要求提供这些信息需要引起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