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介绍】
近日,客户张先生联系保险公司咨询退保后,陷入了苦恼。原来几年前,张先生听周围的人说保险收益高,就主动跑到保险公司购买了一款分红型终身寿险,当时听工作人员讲到中途退保有损失只能退现金价值的情况,也没有太在意,在未充分了解产品现金价值及全面评估家庭保障缺口与实际需求的情况下,签字购买了该产品。现在随着市场经济下行,收入有所减少,加上孩子大学毕业后失业在家,面对高额保费,张先生感到力不从心,萌生退保想法。这时他才发现该产品现金价值较低,也无法更换为健康险产品,若继续交费,则经济压力较大;若办理退保,则损失较大且失去保障,陷入两难境地。最后我司工作人员再次对保险产品进行了讲解,最终客户经过认真考虑,放弃退保。
【案例分析】
保险产品作为一种复杂的金融产品,消费者购买时应分析个人所处的人生阶段不同,家庭成员构成和收入不同,需要抵御的风险类别、解决的问题均有差异。因此,消费者需要针对性、个性化的保险规划,按需购买适合的保险产品。
《银行保险机构消费者权益保护管理办法》规定:银行保险机构应当建立消费者适当性管理机制,对产品的风险进行评估并实施分级、动态管理,开展消费者风险认知、风险偏好和风险承受能力测评,将合适的产品提供给合适的消费者。保险消费要遵循“适当性”原则。所谓“适当性”原则,就是指保险公司提供的产品及其服务与客户需求、财务状况、风险承受能力、对应的金融知识和投资理财经验之间的契合程度。也就是说,消费者要购买合适的产品及服务,避免产品与自身需求或风险承受能力不恰当的错配。
【风险提示】
1.金融消费者购买金融产品时,务必仔细阅读并理解合同条款,充分了解保障内容、责任免除和中途退保风险等相关内容,审慎对待风险测评、录音录像、合同签署等重要环节。
2.家庭成员应优先考虑配置医疗险和意外险,其次是重疾险,最后才是理财险。
3.金融消费者选择金融产品时,应充分考虑自身实际需求、交费能力、风险承受能力、未来规划等综合情况,选择保障与自身情况相匹配的产品,不盲目追求高保额。建议家庭的年保费支出不超出家庭年收入的20%-30%,切勿过度消费影响日常生活。